综合新闻
致远学院院友欢聚新址共赴跨越时光的青春之约
春晖遍洒,芳华如诗。2025年4月6日,80余位致远学院院友重返母校,相聚致远书院,以“致远同行”为主题,共赴一场跨越时光的青春之约。致远学院党委书记周永丰、常务副院长何峰、党委副书记吴晓玲、副院长周栋焯,以及特聘教授、原致远物理学方向项目主任郑杭,附属闵行实验学校常务副校长、副书记、原致远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主任吴海燕,以及曾陪伴院友成长的行政教师代表们齐聚一堂,共话往昔,展望未来。
薪火相传,共话发展
周永丰首先致辞,他代表学院向全体院友致以最诚挚的问候,他深情说道:“无论岁月流转,学院的大门永远为大家敞开,这里永远是致远人温暖的家。”他还特别感谢了教师们的辛勤付出,他们是致远精神的守护者,是学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。
随后,何峰作学院发展报告,带院友们了解学院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,每一份成绩背后,都凝结着全体致远人的智慧与汗水。
截至目前,致远学院共培养出2200余名优秀毕业生,其中94%继续深造,已经有13位校友回归母校任教,他们被聘为“院友导师”,以朋辈学长的身份引导激励学生成长。从讲台下的求知者到讲台上的引路人,从致远学子到致远导师,变的是身份与角色,不变的是对学术的赤诚之心和对母校的深厚情谊。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轨迹,诠释着“饮水思源”校训的深刻内涵,为致远精神写下最鲜活的注脚。
师恩如海,花开有声
郑杭作为教师代表深情寄语。这位深耕讲坛四十余载的学者,回顾了致远学院作为交叉学科试验田的办学特色。“交叉是致远的特色”郑老师语重心长地说,“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术探索和人生道路上,始终秉持这一精神,在学科的边界开疆拓土。”2011级物理学方向五位院友们手捧鲜花上台,与恩师紧紧握手,那一刻,时光仿佛倒流至青葱岁月。
温情持续流淌,更多感人的师生重逢正在上演。杜婧、汪燕、李冰、罗勤、吴海燕、张晓璐、陈申元七位教师被院友代表热情簇拥。这些曾经在办公室彻夜谈心、在学生宿舍嘘寒问暖的园丁们,此刻被鲜花与笑脸环绕,现场洋溢着浓浓的思乡情。
茶话共叙,星辰可期
圆桌交流环节由2024届工科方向毕业生陈垍铮主持。院友们围绕“科研规划”“学习心态”“职业发展”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,不同届别的院友们结合自身经历,分享了“面对科研瓶颈”的突破之道、“保持终身学习”的成长密码、“从实验室到产业界”的转型心得等。
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,跨越十余届的院友们与昔日恩师围坐畅谈,展开了一场穿越时光的温情对话。师生们畅所欲言,分享职场心得与青春趣事,现场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。谈笑间,往昔的谆谆教诲与暖心关怀,此刻都化作师生间默契的相视一笑。
吴晓玲老师深情寄语:“希望每一位校友都能在致远的某个角落,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”;吴海燕老师用“这是致远人最美的相聚”道出活动真谛;杜婧老师动情回忆致远初创时候的故事;张晓璐老师一句“晓璐姐一直都在这里”温暖人心。朴实的话语中,饱含着师长们最真挚的牵挂。
离别的合影定格了笑颜,而致远人的故事仍在续写。活动结束后,院友们漫步于焕然一新的学院。茶香氤氲间,昔同窗执手话旧,新朋老友畅叙情长,相约来年再聚。
分会场——致远2011级毕业十周年特别活动
【2011级毕业十周年交流会】
2011级17位院友从全国各地重返母校,共同庆祝毕业十周年。院友们围坐一堂,追忆往昔。大家分享了十年来的人生经历与职业发展,从初入职场的青涩到如今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。席间,院友们回忆起当年在实验室通宵达旦的日子、在图书馆奋笔疾书的场景,以及那些令人难忘的校园趣事。十年光阴流转,不变的是同窗情谊和对母校的深厚感情。
【ACM班线上线下交流会】
2011级计算机科学班(ACM)举办线上线下同步交流会。计算机科学方向项目主任俞勇教授与10位返院院友,以及通过视频连线的全球各地院友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。院友们分享了各自十年来的成长历程。话题从个人职业发展自然延伸到当前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。俞老师高度评价院友们取得的成就,强调ACM班培养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时代尤为珍贵。
班长张方魁精心准备的珍贵历史照片,带领大家重温了求学时光的点点滴滴:编程竞赛前紧张的备战场景、项目攻关时团队的默契协作、课余生活的欢声笑语......每一张照片都引发阵阵欢笑和感慨,仿佛将时光拉回到十年前。
致远学院始终坚持学术育人内核,以情感凝聚共识,以发展汇聚力量,通过举办特色返校活动、分享前沿学术动态、推介院友导师、挖掘杰出院友故事等多元形式,促进院友间、院友和在校生间的多维互动机制,构建院友与母校的成长共同体。致远珍视每一位院友的成长足迹,在传承致远精神的同时,持续探索院友与学院协同发展的新路径,共同谱写新时代的育人篇章。